2013-10-28 11:18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我要投搞
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會議將在華沙進行,與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這將是他第七次以團長身份出席聯合國氣候談判大會。
之前,解振華在環保部門履職20余年,于2006年底開始擔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主管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從2007年巴厘島氣候大會開始,他一直活躍在氣候談判的第一線,素有中國“氣候部長”之稱。
解振華極富個性的談判風格,給世界各國都留下了深刻印象。2011年,在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的最后一次全體大會上,他在即席發言中,強烈批評發達國家拒不履行已經做出的各項承諾:“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我們已經做了,你們還沒有做到,你有什么資格在這里給我講道理?”一席話引得全場掌聲雷動。
10月22日,就華沙氣候大會的焦點問題,解振華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
“博弈已經開始”
《瞭望》:您認為即將開始的華沙氣候談判在整個氣候談判進程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解振華:今年還不是氣候談判的大年,從明年開始,氣候談判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高潮。去年多哈氣候大會主要是談2020年之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和協議,今年主要是談如何落實以往會議的決定及如何推進2020年后實施的新協議。
今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已經發布了評估報告。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1950年以來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活動引起”這一結論的確定性為90%,這次發布的報告把確定性提高到了95%。形勢如此嚴峻,現在各國已采取的措施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際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10月剛結束的華沙氣候大會預備會有40多個國家的部長參加,各方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分歧也有共識。其中一些國家還提出,各國要在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2030年之前的減排目標,并且說明過去實際行動、下一步的目標和行動方式。
按照計劃,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應該進入更為實質性的談判,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要達成新的協議。因此,今年談判的主要任務是為2014年實質性談判和2015年完成新協議奠定基礎,各國將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和立場。
《瞭望》:中國對2020年以后新協議的談判有怎樣的期待?
解振華:希望新的協議是務實的,為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從根本上來說,應對氣候變化包含兩個方面,其一,為減緩氣候變化而減少排放;其二,發生氣候變化以后提高適應能力。中國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也是“貢獻者”。
說是受害者,是因為近幾年來極端氣候事件引發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最近10年,中國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有7.6萬人死亡,造成了多達4.7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因此,中國需要加強預警預報系統、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說是“貢獻者”,是因為中國目前是第一排放大國,總排放量占全球25%以上,每年新增的排放量也不少。這是發展階段決定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接近完成的轉型發展階段,而城鎮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客觀上決定了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會增加。但是這種增加并非沒有約束,中國已經積極采取措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速度,爭取早日穩定。
進一步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講,氣候變化問題與資源、環境問題同根同源,因此,中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與國際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應對氣候變化與中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與中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正在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
“同舟共濟,各盡所能”
《瞭望》:今年談判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解振華:第一,巴厘路線圖談判已結束,今年主要是檢查如何落實。談判不能像狗熊掰棒子,談完的不落實,然后又談新的。達成共識不容易,增加政治互信更重要,這是進一步談判的政治基礎,所以中國反復強調各國要落實已達成共識,兌現自己的承諾。中國已經宣布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做出很大努力。言必行、行必果,我們的承諾即使有困難,我們也要努力完成。這方面的工作進展,我們每年都公開透明地向國內國際社會公布。譬如,我國領導人曾承諾加強“南南合作”,近三年我國每年提供1000萬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盡管中國自己仍是發展中國家,但我們依然認真落實了這一承諾。
發達國家并沒有完全履行自己承諾。第一,減排力度很低;第二,資金問題還沒有真正落實;第三,技術轉讓相關機構和機制已經建立,也沒有完全落實。我們希望所有國家都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效果,讓國際社會看到我們都在認真地落實之前的談判成果,這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所以,這是一次“落實”的大會。
第二,一些國家提出現有的減排措施距離實現控制全球升溫2℃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據一些機構測算,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的累積排放量占70%,發展中國家占30%。但是在目前的減排努力中,發展中國家占了70%,發達國家只占了30%。因此,發達國家更應該加大減排力度。
第三,新的協議如何遵循公約基本原則。今年預備會上,在解釋“適用于所有國家”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時,我們主張要“同舟共濟,各盡所能”!巴酃矟,就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責任,各國都要積極采取行動。這一責任適用于所有國家!案鞅M所能”就是有區別,每個國家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歷史責任、發展階段以及能力來履行相應的義務,也就是我們所堅持的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各自能力原則。
《瞭望》:具體問題主要有哪些?
解振華:首先是新協議要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并在各談判要素中加以體現。
其次是減排模式問題,《京都議定書》是“自上而下”模式,也就是先確定減排總量,然后分配給各個發達國家。這一方式的缺陷是即使分配了減排量,一些國家也拒絕實行。
另一種方法是“自下而上”,即各國根據自己的歷史責任和能力提出目標,做出承諾,但是又會產生各國承諾的減排量偏低。完不成全球的減排目標的問題。因此,有的國家提出“自下而上+評審”的方式,但是對這一方式也有不同意見,提出涉及到國家的主權問題,實踐中難以落實。
我們的立場是開放的,只要符合公約的基本原則,我們都愿意開展深入的討論,直至取得共識。
第三,法律約束力的問題。新協議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是各國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目前尚無定論。我們主張先內容、再形式,形式服從于內容。新協議各國都要嚴格遵守,不能有例外。
第四,核查的問題。就是各國承諾采取的減緩和適應措施要增加透明度。如何接受檢查?我們主張,各國措施要有透明度,但也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能力。首先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統計監測核查的能力。
第五,發展中國家主張的損失損害賠償問題,等等。
談判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往往細節決定成敗。各國關注點也不同,發達國家關注減排問題,發展中國家則希望適應、資金、技術、透明度、損失損害等一攬子問題共同解決,最后應當是一個相對平衡的方案。華沙會議至少應當確定談判題目、時間表、路線圖。
“所有議題我們都有自己的方案”
《瞭望》:目前,作為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如何應對當下的談判壓力?
解振華:中國堅持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姿態參與談判,所有議題我們都有自己的方案。我們會前已經同發展中國家協調了立場,也同主要發達國家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力圖增加各方共同點,減少分歧,相互理解,遵守多邊規則,共同推動多邊進程。
《瞭望》:在這樣的博弈中,中國有沒有妥協?
解振華:當然有妥協。比如,核查問題,中國就采取了靈活姿態,促成會議取得成果。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違背公約的規定,要求發展中國家行動要接受國際核查,發展中國家反之,談判面臨失敗的邊緣。是中國和基礎四國采取靈活的立場,達成了發達國家接受國際核查,發展中國家接受“磋商與分析”,且“磋商與分析”是尊重國家主權、非侵入性、非懲罰性、鼓勵性的協議。同時,我們接受“磋商與分析”,前提是發達國家提供快速啟動資金,2010年到2012年每年100億美元,到2020年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
《瞭望》:那么,中國在氣候談判中贏得了什么?
解振華:中國增加了話語權,樹立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氣候變化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國要站在這個高度考慮問題。我們需要的不是“零和”的結果,追求的結果是既不損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整體長遠利益,又符合各國的發展權益,是合作共贏的結果。具體講,是各國都不滿意,但是都能接受的結果。這就是多邊談判的最好結果。
《瞭望》:中國目前的談判形勢如何?在這次談判前都有哪些溝通和交流?
解振華:中國要考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比如資金是發展中國家最關心的,中國一定要盡力為“窮哥們”爭取。另外,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個大系統,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只有這個系統各個環節都運行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已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國內低碳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減少由于發展產生的排放。做好國內的事,在國際上才有發言權。
如今,中國和各國都有暢通的溝通渠道。中國和美國建立了暢通的氣候變化政策對話的渠道,還建立了雙邊應對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將節能提高能效、載重汽車、智能電網、CCUS、能力建設等作為優先領域開展合作。中國和歐洲在工業、建筑、交通領域節能、碳交易市場化、立法等方面也有合作。與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也有相關合作機制,多邊政策溝通交流也很暢通。南南合作方面,中國已經開辦了多期培訓班,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進行培訓,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低碳產品的技術支持。
我們與基礎四國有一年4次溝通交流機制,與立場相近國家、77國集團及國際組織均有協調機制,不斷加強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團結。
總之,對于氣候談判,中國愿意所有國家攜手努力,采取務實行動,共同面對氣候變化挑戰,并在其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順勢而為,順勢有為。
《瞭望》:在談判之前,您是否需要向其他國家澄清它們對中國的誤解?
解振華:我們希望一些國家能夠客觀認識中國的發展水平。發達國家早已完成工業化,人均GDP都已經到了3萬到5萬美元,有的發展中國家也已經達到或超過人均1萬美元。而中國人均GDP僅僅是6000多美元,還有近1億人口收入在貧困線以下,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多重挑戰,我們的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的任務很艱巨,中國有13億人口,由于發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還會相應的增加,中國正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我們不會無約束地排放,而是大力實行節能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消費模式,調整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在價值取向、政策措施上完全是一致的,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自加壓力,已經在積極行動!跷/《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溫泉李紹飛
原標題:解振華:希望世界真實理解中國發展階段
原文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28/5430522.shtml
稿源:中新網
作者:
熱門新聞
焦點新聞